close


比起靠近貴陽街的高一和高三,至善樓被包在學校的腹地中,有些天高皇帝遠的無干無涉,但是那是高二啊,成熟與自由握在手中的年紀。在八零年代與九零年代之際出生的她們,有好多事情只來得及趕上,卻來不及參與。1988年蔣經國去世,台灣瞬間變成黑白的默片,隔年六四鬧得沸沸揚揚,彷彿天要塌了半邊。在圍城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時,美桂老師在二忠班上發了一篇〈佇立風與雲的山巔上〉,那是79年讓班的學姐在《典藏北一女》中留下的文字。

        二忠的孩子靜默地讀著,我心裡卻翻騰著激動。文章寫著:

        北一女三年最令我難忘的,是學校獨特的地理位置,以及因為這地理位置帶來的喧騰、氣魄、使命與徬徨。那時總統府前不准機車通行,介壽路(現稱凱達格蘭大道)少了臺北其他街道慣有的焦躁吵嚷,多了一分肅穆的寧靜。我喜歡在第八節輔導課時從光復樓教室向外望。浸淫在降旗的號角聲中,沐浴在夕陽下的車流似乎特別緩慢。隨著總統府的呼吸而起伏,心中難以言喻的感嘆,分不清是對家國、對歷史,還是對茫漠無知的未來。
        ……我覺得自己佇立在風與雲的山巔上,有找不到依靠的孤單,又同時像山裡一株生了根的草,和其他的小草擁簇在一起,享受安全與無慮,天籟應和著我們的歌。

確實就是這樣,即便到了我的年代,國族意識已然開始淡薄,北一女學生還是佇立在風與雲的山巔上,那同時也是自己當年曾經感受到的不同。廣場上的音樂隱隱約約飄入在博愛特區鶴立雞群的至善樓,還有天空裡亂颺的四維氣球,非常詭譎的光輝十月,而此時我要教〈賣柑者言〉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備課時份外感覺到歷史是重覆的,我不愛政治,連顏色都無法自由選擇的時代太令人悲哀,只是非常希望能夠讓有幸站在山巔上的孩子們感覺到,風與雲就在身邊變幻,在旁觀的冷靜與參與的熱情之間,她們都在為成為社會中堅的知識份子作準備。從賣柑者體會到的事情可以有很多,但在課堂上能夠揭開的只是一角,我重新理解了孔老夫子當年的「舉隅之教」,所有的體驗和省思是不能夠被告知的,從深入到淺出真的需要教學經驗的大量累積,我只能夠鑽開一個小孔,讓生命的伏流潛泉冒出來一點,但孩子們就算掬飲了我的泉水,也不可能像是喝了孟婆湯一樣重新再活一次,何況那樣多無趣!只願她們在往後的路途中,不要忘記在圍城的當下,我們在教賣柑者言,她們曾讓那麼多表裡不一、名不符實的角色在台上搬演,曾經那麼透徹地理解,所謂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adolcev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