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臨川之城東,有地隱然而高,以臨於溪,曰新城。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,曰王羲之之墨池者,荀伯子臨川記云也。羲之嘗慕「張芝,臨池學書,池水盡黑」;此為其故跡,豈信然邪?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,而嘗極東方,出滄海,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;豈其徜徉肆恣,而又嘗自休於此邪?
羲之之書晚乃善,則其所能,蓋亦以精力自致者,非天成也。然後世未有能及者,豈其學不如彼邪?則學固豈可以少哉!況欲深造道德者邪?

2009_07_29 002.jpg

曾鞏向來是八大家裡面負責蹲在旁邊畫圈圈的那個,每回攀親帶故數完另外七個,總會忘記這傢伙,誰叫他名字既不飛揚漂亮還有點頑固莊稼人的味道。高中國文六冊也只選了一篇墨池記,想來是人同此心。況且墨池記本身主角的故事遠比作者更浪漫一點,那可是「嘗極東方,出滄海,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」的蘭亭主人呢!這時候插上一句力學不倦深造道德,還真像黛玉當年說的:「這寶姐姐也忒膠柱鼓瑟了....」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書法本身就是一種平面的空間設計,間架,行氣,無一不是心與物之間的進退調合,墨骨之間的留白隱隱雲走風生,於是剛柔可以並濟。當代的展廳裡那一方墨池如鏡,倚岸寫字的容顏一朵朵開在池畔,莫不是鏡花水月。照晴明的說法,事物的名稱就是一種咒語,那表示每個被寫出的字都是帶有念力的呼喚吧?

並沒有任何心事投石問路,吹皺一池彷彿倒映星光的夜幕,然而真正的黑潮湧動或許都悄悄地過了夢浮橋的彼端。

金剛經就是空無啊,一切有為法,如露亦如電,如夢幻泡影,應作如是觀。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經文似有如無地流過皓腕下,誰都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,江南采蓮欲歸的女子,也只能隨意涉足,錯過了就是錯過了,小船順流而下是不會停留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右邊的中年女人寫了兩封信,語氣極其慎重古典,一瞥之下還見得「望您珍重」的字句,想來也是有故事之人。
左邊的情侶呢喃著情話,一管筆共用著也對談著,不知怎的我想起家裡木櫃深處好幾大札的信,還有那個作文週記得用小楷寫的時代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好不容易等到一筆在手(這莫非是讓人明白書寫也不是理所當然的權力?),描摹了幾行經文,還是覺得綁手綁腳,過了幼年描紅時期,對一切框好輪廓請君入甕的事情本能性地遁之避之,但拿出廊上帶來的字紙片,句子突然浮上心頭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即便是失了樓臺迷了津渡,能夠安寧地寫字,那就是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吧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2009_07_29 007.jpg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adolcev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